首頁 > 醫(yī)藥管理 > 藥企經(jīng)營

領導者中庸管理之道

2012-02-09 17:09 來源:中國醫(yī)藥營銷聯(lián)盟 作者:譚小芳 點擊:

核心提示: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的主流,也是中國人安身立命的基石??梢哉f,今天中國人的為人處世,基本上遵循的是儒家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(guī)范。中國人判斷事物的價值標準、說話做事的原則,所參照的基本上都是儒家的教條。

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的主流,也是中國人安身立命的基石??梢哉f,今天中國人的為人處世,基本上遵循的是儒家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(guī)范。中國人判斷事物的價值標準、說話做事的原則,所參照的基本上都是儒家的教條。儒家思想對中國人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的影響,歸根結底可以概括為下面幾點:人生法則、內(nèi)省自勝、涉世為人、修身立世。

《大學》、《中庸》本是《禮記》中的二篇,《大學》以人的修身為核心,提出:“自天子以至于庶人,壹是皆以修身為本。”格物、致和、誠意、正心為修身的方法。強調人的修身養(yǎng)性不只是內(nèi)省的過程,更是同外物相接觸,窮究物理而獲得知識,培養(yǎng)道德品性、完善人格的過程。修身的目的在于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?!洞髮W》認為,治國平天下應以德為本?!吨杏埂窂娬{“誠”,認為“誠”是實現(xiàn)“中庸之道”的關鍵。

可以說,最早提出“中庸”概念的是孔子??鬃?ldquo;中庸”思想的本意是:“去其兩端,取其中而用之。”也就是去除偏激,選擇正確的道路。它體現(xiàn)的是端莊沉穩(wěn)、守善持中的博大氣魄,寬廣胸襟,和“一以貫之”的堅定信念,是具有永久的真理性和現(xiàn)實主義的偉大思想。大學中庸之道,是修身成功之道,亦是企業(yè)管理之道。中庸,是一種實效智慧,一門領導藝術。甚至被高度評價為“放之則彌六合,卷之則退藏于密”,仔細品味,受益終身。

然而兩千五百年后的今天,新興人類們更多的賦予了這個詞語以貶義。“中庸之道害我們國人不淺。”“世風日下,中庸橫行。”諸如此句不絕于耳。中庸之道成了老好好、無原則、無主見和隨波逐流的代名詞,實在是我們的先人所沒有想到的。這恐怕與我們這些年來,忙于學習、引進西方的大師圣經(jīng),而對先人的大智慧缺乏了解有關。

中庸蒙塵已久,被人誤解甚深。就好比人們說到“七月流火”,以為是烈日炎炎;不知其本意乃秋意漸涼。人們誤解中庸,多以為是折衷、平庸、得過且過、息事寧人、明哲保身,殊不知中庸乃修身養(yǎng)性、內(nèi)修外化從而卓有建樹的最高哲學。錯別字害人,“錯別意”誤人。所以,孔子很早就說到,“中庸其至矣乎!民鮮能久矣!”就是說,中庸這么好的東西,人們很久不再體用了。

動物的本性都是自私的、貪婪的,而且天生具有獨占、壟斷的欲望。在圈養(yǎng)的兩只豬中,其中強勢的那只豬總是四足霸占在食槽之中,不讓弱勢的那只豬公平進食。當那只弱勢豬在食槽旁邊怯怯地偷吃幾口時,那只強勢豬還會不斷用嘴叼他,用頭撞他,總之不斷以武力壓倒對方。這只豬壟斷資源的欲望十分強烈,毫無中庸之意。

人作為動物的一種,在生命意志的自私性、壟斷欲等等方面,跟其他動物并無區(qū)別。雖然人類在滿足欲望、攫取利益的時候更加注重跟環(huán)境的協(xié)調,但是以自我利益為中心的特征與其他動物一樣明顯。即使在某人很謙讓、很中庸的時候,也應該看到這并不是他的本性,而是被相應的環(huán)境逼出來的。

可見中庸不是一種道德品質,而是一種調節(jié)自私本能、更加低成本地捍衛(wèi)自己長遠利益的智慧。如果走極端不需要付出高成本、高代價,那么沒有哪個群體愿意中庸。如果某個群體不愿意為長遠利益克服自己的自私本能、適當放棄一點眼前利益,那么這個群體也就不會奉行中庸之道。

很多跨國企業(yè)的西方領導者到了中國之后感到很困惑:當他們延續(xù)西方領導模式的時候,在工作中遇到了很多問題,發(fā)現(xiàn)——僅僅簡單復制西方最佳領導行為在中國是行不通的。他們究竟應該怎樣“本土化”?此外,中國的領導者到底跟他們有什么不一樣?筆者所找到的答案是,中國領導者與眾不同的地方是———中庸。

著名領導力訓練專家譚小芳老師認為,作為領導,在工作中處處做到以人為本,處事盡可能不過分,也不能不及,拿捏好分寸,從而形成一股凝聚力、向心力。“和為貴”的為官原則,“立中不倚”的服人方法,“和而不同”的用人尺度,“志同道合”的共創(chuàng)精神,“言而有信”的口才技巧,“預則立”的遠見意識,“慎獨中正”的魅力修養(yǎng)。構建和諧社會,每個團隊、每個組織的領導都應該確立“和為貴”的為官原則。

《南華經(jīng)》中說:“庸就能用,用就能通,通就能得。”國學大師林語堂說:“我像所有中國人一樣,相信中庸之道。”并且在一九三七年出版的《生活的藝術》中,林語堂還把“中庸生活”作為一種“生活的最高典型”而大加稱贊。他說:“這種學說,就是指一種介于兩個極端之間的那一種有條不紊的生活——酌乎其中學說,這種中庸精神,在動作和靜止之間找到了一種完全的均衡。”

儒家早已提出,領導者首先“動之以情”,然后“曉之以理”,情理相容,才能得人心,合民意。“法”當然重要,現(xiàn)在我國正在大力建設法制社會,但在人情上說得過去的“法”,人們才比較容易接受。儒家并不排斥“法”,社會的分工等級,必然形成內(nèi)在的約束機制,在一個團隊內(nèi)部,制度是存在的,但如果要更穩(wěn)健地發(fā)展,僅停留在“法”上顯然是不夠的。法是誰制定的?人,即統(tǒng)治者,或領導者,而制法的人的個人行為雖有合法的前提,但并不一定就能起到積極的作用。所以,領導工作既需要“法”的保障,更需要“厚德載物”的精神動力。

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單頁閱讀

Tags:領導者中庸管理之道

圖片新聞
中國醫(yī)藥聯(lián)盟是中國具有高度知名度和影響力的醫(yī)藥在線組織,是醫(yī)藥在線交流平臺的創(chuàng)造者,是醫(yī)藥在線服務的領跑者
Copyright © 2003-2017 中國醫(yī)藥聯(lián)盟 All Rights Reserved